什么是五谷雜糧
發(fā)布時間:2022-12-01 文字來源: 點擊數(shù):1624
在《論語》中,曾記錄這樣一句話:“四體不勤,五谷不分,孰為夫子?”五谷到底指的是什么呢?在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中,對于五谷的定義為“粳米、小豆、麥、黃豆、黃黍”,而在《孟子·滕文公》中,五谷則指的
是“稻、黍、稷、麥、菽”。不同的時代,對于五谷的定義也不相同,一起來看看五谷雜糧的發(fā)展歷程吧!
五谷的起源
在《論語》中,曾提到一句話“四體不勤,五谷不分,孰為夫子”,這是目前對于“五谷”這個詞的最早記錄。在造詞之初,五谷到底指的是什么,目前還無從考證,不過五谷該如何定義,在漢朝人寫的解釋中,曾有過兩種說法,一種是:稻、黍、稷、麥、菽,另外一種是:麻、黍、稷、麥、菽。兩種說法的最大區(qū)別就在于一個有稻無麻,一個有麻無稻。
在古代,經(jīng)濟文化的中心是在黃河流域,而稻多種植于南方,北方的種植有限。雖然麻主要被當作織布的原料,食用價值較低,但是由于稻在北方比較少見,所以在最初的五谷定義中沒有稻。不過隨著社會經(jīng)濟的發(fā)
展和農(nóng)業(yè)技術的改善,五谷已經(jīng)演變成所有農(nóng)作物的總稱了。
五谷雜糧的定義
在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當中,五谷指的是“粳米、小豆、麥、黃豆和黃黍”,在后來的《孟子·滕文公》中,五谷則變?yōu)椋旱尽⑹?、稷、麥、菽。佛教的祭祀中也要用到五谷,它們所謂的五谷指的是“大麥、小麥、稻、小
豆、胡麻”,五谷在不同時期所指的東西也不一樣。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五谷的概念再次發(fā)生了變化。到了明朝時期,李時珍所編的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的谷類有33種,豆類有14種,一共是47
種。而到了現(xiàn)代社會,人們通常所說的五谷范圍就更廣了,一般把稻類、麥子、黃豆、玉米和薯類,都稱為五谷,而將其他的糧食稱作雜糧。因此,現(xiàn)代社會人把五谷雜糧當作是所有糧食作物的代名詞。